八月的热浪裹挟着炸鸡的香气在远航快餐店内翻滚。陈志远抹了把额头的汗水,看着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队——队伍已经拐了两个弯,延伸到门外的人行道上。李彩凤的手指在收银机上飞舞,鼻尖上悬着一滴将落未落的汗珠。
"再加五份三号套餐!"后厨传来老王嘶哑的喊声。他的军绿色背心已经湿透,紧贴在佝偻的背上。
陈志远钻入后厨,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他眼前一黑。三口油锅同时沸腾,苏晓梅正用长筷子翻动鸡块,油花溅在她小臂上,留下几个红点。
"不能再接了,"陈志远抓起围裙系上,"再来人就炸不过来了。"
"外面还有三十多个等着的。"苏晓梅头也不抬,"纺织厂午休就一小时,工人们吃不上饭下午怎么干活?"
陈志远望向窗外。阳光炙烤下,排队的人们用报纸遮阳,几个年轻工人正对着橱窗指指点点。他突然注意到队伍末尾站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李彩凤的丈夫张铁柱,怀里抱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。
"铁柱怎么来了?"陈志远皱眉。
苏晓梅顺着他的目光看去:"彩凤老家捎信来,说她娘病了。两口子想回镇上照顾老人,可......"
陈志远心头一紧。李彩凤是第一批员工,从开业干到现在,她那标志性的八颗牙微笑已经成了远航快餐的活招牌。他挤过人群,拍了拍张铁柱的肩膀:"带孩子去我办公室等,外面太热。"
办公室里,小女孩好奇地摸着桌上的计算器。张铁柱搓着粗糙的大手:"陈厂长,彩凤不好意思开口,可俺娘那边实在......"
"我明白。"陈志远递过一杯凉开水,"镇上离这才二十里地,彩凤可以每天......"
"不是这意思。"张铁柱黝黑的脸涨得通红,"俺们想、想在镇上自己开个小店。"他声音越来越低,"就卖炸鸡米饭啥的......"
陈志远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打。三个月来,已经有六个员工提出类似的请求。远航快餐的名气传开后,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打听加盟的事。
"你们准备了多少本钱?"陈志远问。
张铁柱从裤兜里掏出手帕包,小心翼翼地展开:三张"大团结",一些零票,还有张定期存单——两百元整。
"差多少,我借给你们。"陈志远说。
"不是钱的事。"张铁柱摇头,"彩凤说,店是您的心血,配方啥的不能外传......"
窗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陈志远探头看去,只见一个穿工商制服的男人正在门口张贴什么。李彩凤拦着他争辩,声音带着哭腔。
陈志远冲下楼时,制服男已经骑上自行车走了。门口贴着《责令整改通知书》,理由是"超范围经营"。
"他说有人举报我们搞'资本主义连锁'。"李彩凤咬着嘴唇,"要罚款五百......"
当天晚上,陈志远把核心团队召集到仓库。昏黄的灯泡下,五个人围着一张全县地图。秦雪用红笔圈出了几个点:"这是最近三个月来问过加盟的职工老家。"
"赵建国搞的鬼。"苏晓梅恨恨地说,"他侄子刚在工商局升了副科长。"
陈志远的目光落在地图边缘的一个小镇上——李彩凤的老家清水镇。那里没有国营饭店,只有一家卖包子馄饨的集体食堂。
"如果......"陈志远突然抓起粉笔,在地图上画了条线,"我们不收加盟费,而是提供设备和原料,从利润里抽成呢?"
"赊账?"老王瞪大眼睛,"那不得赔死!"
"不是赊账。"陈志远在桌上排出五张纸,"这是我这几天琢磨的——设备我们出,按年折旧收租金;原料统一配送,成本价加5%;利润三七分,他们七。"
楚明月拿起一张纸,上面画着个奇怪的流程图:"这是什么?"
"加盟手册。"陈志远眼睛发亮,"从装修到炸鸡时间,全部标准化。彩凤这样的老员工,培训三天就能上岗。"
秦雪推了推眼镜:"医疗系统也有类似模式,叫'技术下沉'。不过......"她指向合同某处,"食品安全怎么保证?"
"每月抽查。"陈志远翻到最后一页,"不合格的停供原料——就像医院停供青霉素一样。"
第二天一早,李彩凤被叫到办公室。当她看清合同内容时,手抖得几乎拿不住钢笔。
"陈厂长,这、这太......"她哽咽着说不出话。按照约定,她只需支付两百元押金,就能带着全套设备回乡开店。
"别急着谢。"陈志远递过印章,"记住,炸鸡时间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。远航的牌子砸了,咱们谁都赔不起。"
一周后,清水镇供销社隔壁挂上了"远航快餐"的招牌。开业当天,陈志远带着团队前去助阵。李彩凤穿着红白格子制服,在崭新的油锅前忙得团团转。镇上的人们挤在门口,好奇地张望着这个"县城来的新鲜玩意儿"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