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会议桌上。陈志远望着墙上那张巨大的县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远航集团的所有网点——23家快餐店、17家加盟店、1个美食广场、1座百货商场。他的目光却落在那些空白处,那些还没有被覆盖的乡镇角落。
"我们是不是该放缓扩张了?"他突然开口。
会议室里正在汇报季度财报的苏晓梅愣住了,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一团墨迹。十年来,这是她第一次听陈志远说"放缓"二字。
"我是说,"陈志远站起身,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空白区域,"与其我们自己去填满这些地方,不如......"他顿了顿,"不如帮助当地人自己填。"
桌边的高管们面面相觑。财务总监老李推了推眼镜:"陈总的意思是......"
"设立创业基金。"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,"一百万初始资金,扶持小微企业。"
文件传阅一圈,会议室鸦雀无声。一百万在1986年是个天文数字,相当于远航集团三个月的净利润。
"这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。"负责加盟业务的马经理小声嘀咕,"给那些个体户......"
陈志远没有辩解。他打开投影仪,播放了一段拍摄于清水镇的视频。画面里,远航快餐加盟店的老板娘李彩凤正忙着招呼客人,她六岁的女儿在角落写作业,不时帮忙递个餐巾纸。
"李彩凤,原是我们县城店的收银员。"陈志远暂停画面,"去年回乡开店,如今年利润两万四,带动了五个就业岗位。"
他又播放另一段视频——农技站旁边的小卖部,老板小张曾是远航的配送员,现在兼营农药种子,生意红火。
"每个小企业都是一颗种子。"陈志远关掉投影仪,"我们做的不该只是种树,还要培育土壤。"
基金章程很简单:申请者需提交商业计划书,通过审核可获得五千至五万元无息贷款,远航集团还提供品牌授权、技术培训和供应链支持。唯一特别的是第七条——盈利后按比例回馈基金,用于扶持更多创业者。
公告贴出的第一天,办公室门槛就被踏破了。来咨询的人五花八门:想开理发店的退伍兵、打算办养鸡场的大学生、甚至还有要搞裁缝铺的聋哑姑娘......但第一个正式申请者却出乎所有人意料。
"杨小梅?"陈志远看着申请表上的名字,觉得有些熟悉。
"瘸腿老杨头的闺女。"苏晓梅提醒道,"万元户计划的第一批养殖户。"
陈志远想起来了。三年前,老杨头用公司提供的种猪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,他女儿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,一直找不到工作。
杨小梅坐在轮椅上,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。她带来的"商业计划书"是手写的,字迹娟秀但内容简单——想开一家手工艺品店,主营钩针编织。
"我、我虽然腿不方便,但手很巧。"她鼓起勇气展示样品:毛线钩的杯垫、玩偶、桌布,针脚细密均匀,图案别致。
"为什么不做养殖?"陈志远问,"你父亲有经验。"
女孩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:"猪圈太臭了。我想做......美的东西。"她声音越来越小,"是不是很傻?"
陈志远拿起一个钩针小象,手感柔软温暖。他转向苏晓梅:"我记得百货商场三楼有个角落空着?"
一周后,"小梅手作"开业了。十平米的小铺面被楚明月设计得像童话屋——原木色货架,白色蕾丝窗帘,门口挂着毛线织成的彩虹。杨小梅坐在轮椅上招呼客人,身旁的展示架上摆满钩针作品。
开业当天营业额只有十七元。但谁也没想到,三个月后,这个小铺子竟成了百货商场的"网红打卡点"。城里姑娘们专程来买她的手工品,还有人要求定制。最火爆的是那套十二生肖玩偶,订单排到了半年后。
"我雇了村里五个姐妹。"杨小梅在季度汇报会上说,轮椅扶手上还挂着未完成的钩针活,"她们在家带孩子,抽空钩......"
陈志远翻看着报表:月均销售额一千二,净利润四百。数字不大,但足以改变六个农村家庭的生计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带着"小梅手作"标签的产品,正在成为远航百货的特色商品。
"这才刚开始。"他在批准追加两万元贷款的申请书上签字,"下一步,教你父亲养羊吧,羊毛直接供应给你。"
基金运转到第三个月,问题出现了。审核小组发现三份申请材料惊人地相似:同样的商业计划书模板,相近的店铺选址,甚至连申请人签名笔迹都像同一个人写的。
"赵家的人在背后搞鬼。"周雅带着调查资料匆匆赶来,"这三个'申请人'都是赵建国表弟服装厂的职工。"
更令人愤怒的是,这些人拿到贷款后,转头就把钱存进了信用社吃利息,所谓的"创业项目"根本是空壳。
"立即终止合作。"法务总监气得拍桌子,"追究法律责任!"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