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队刚拐出巷口,楚明月突然尖叫着冲出来:"停下!标签印错了!"她举着一张湿漉漉的标签纸,"灭菌日期应该是农历,我印成公历了!"
陈志远跳下车,沾了唾沫的手指在标签上一抹,油墨立刻晕开。他望着逐渐聚集的围观群众,突然提高嗓门:"这是防伪标记!大家看好——"他把标签贴在热水壶上,"真货遇热会变红,假货一烫就掉色!"
人群发出赞叹。楚明月瞪大眼睛,被苏晓梅偷偷拽到一旁:"快去重印,就写'防伪温变标签'。"
正午时分,冷藏车停在县委大院。食堂大师傅老刘围着礼盒转了三圈,突然抄起一罐粉蒸排骨往厨房跑:"我蒸蒸看,要是比现做的差......"
二十分钟后,刘师傅端着空碗出来,胡须上还沾着米粉。"再要五十盒。"他抹着嘴,"书记说今年给离退休干部发这个当年礼。"
返程时,陈志远特意绕道国营菜场。离着老远就看见菜场主任老赵站在门口,身后几个膀大腰圆的售货员抱着胳膊。
"李主任没跟你说?"陈志远刹住车,故意大声问,"今年县里年货供应改革,我们这是试点单位。"
老赵脸色铁青:"你们这是破坏社会主义商业秩序!老百姓过年自己不做饭,还算什么年?"
"赵主任说得对。"陈志远跳下车,从怀里掏出个玻璃罐,"这是样品,您尝尝再批评。"罐子里琥珀色的蹄髈冻微微颤动,表层凝着晶莹的油脂。
老赵的喉结滚动一下。他接过罐头,指甲在玻璃上刮出刺耳的声响:"我警告你,菜场两百职工......"
"正想跟您商量呢。"陈志远凑近半步,压低声音,"明年我们打算建个蔬菜基地,需要老大哥指导工作。您要是有兴趣......"
玻璃罐在两人之间传递,最终被老赵塞进棉袄内兜。他转身对售货员们挥手:"散了吧,人家是县里特批的试点。"
当天深夜,食品厂实验室依然亮着灯。秦雪盯着试管里淡紫色的液体,记录本上写满数据。陈志远推门进来,带进一阵寒风和酒气。
"机关食堂追加一百盒,棉纺厂要两百......"他突然顿住。秦雪面前的培养皿里,几块不同处理的肉样正在恒温箱里进行加速腐败试验。
"维生素C和茶多酚复配效果最好。"秦雪头也不抬,"亚硝酸盐含量只有国标的十分之一,但成本......"
陈志远拿起一个贴着"试验品7号"的罐头,标签上手写着配料表:0.15%维生素C、0.05%茶多酚、1.2%食盐......他忽然笑起来:"秦医生,你知道这一罐在机关干部眼里值多少钱吗?"
他掏出张皱巴巴的纸条:"刚才商业局王局长说,要是能保证亚硝酸盐不超标,他老婆愿意拿侨汇券换。"
秦雪终于从显微镜前抬起头,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:"这不是钱的问题。如果防腐剂控制不当......"
"所以需要你把关。"陈志远变魔术似的从怀里掏出个饭盒,"尝尝,按你昨天给的配方重新调的。"
秦雪夹起一块红烧肉。瘦肉纤维分明,肥肉晶莹剔透,舌尖触到的首先是茶香,而后才是醇厚的酱香。她惊讶地发现,这味道竟让她想起儿时生病,母亲偷偷塞给她的那一小块肉。
"加了你的处方剂量。"陈志远指着饭盒角落的肉冻,"这是第七版,我让苏晓梅按她奶奶的方子多熬了会儿胶质。"
秦雪突然起身,从柜子里取出个牛皮纸袋:"军区后勤部刚到的德国检测标准,我翻译到凌晨三点。"她抽出其中一页,"欧盟对预制菜的微生物要求比国标严格五倍。"
"我们按这个来。"陈志远不假思索,"明天开始每批次抽检,数据公开。"
"你疯了?"秦雪猛地合上资料,"光检测设备就要两万外汇券!"
陈志远走到窗前。夜色中,食品厂新装的霓虹灯把"志远"两个字映得通红。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,某个车间正在连夜赶制春节礼盒。
"秦雪,你还记得咱们在知青点吃的第一顿年夜饭吗?"他突然问。
女医生怔了怔。记忆里那碗飘着零星油花的白菜汤,和此刻口中红烧肉的滋味重叠在一起。
"当时我说,总有一天要让乡亲们过年吃上肉。"陈志远转身,眼睛在霓虹灯映照下亮得惊人,"现在我想说的是——不仅要吃上肉,还要吃得安全,吃得体面。"
腊月二十九凌晨,一场意外打破了生产节奏。值班员急促的哨声把所有人从睡梦中惊醒。陈志远套上棉袄冲出门,只见仓库前停着的冷藏车被人砸碎了挡风玻璃,地上散落着破碎的罐头,凝冻的肉汁在雪地上画出诡异的图案。
"是菜场的人!"门房老杨举着半截木棍,"我听见他们喊'打死投机倒把的'。"
陈志远蹲下身,捡起一个完好无损的罐头。玻璃罐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里面粉蒸排骨上的米粉依然雪白。他突然笑了:"去把库房那三百个'瑕疵品'搬出来。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