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工业大学行政楼前的梧桐叶开始泛黄,陈志远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外,能听见里面激烈的争论声。"让民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?百年名校的脸往哪搁!"一个沙哑的男声几乎是在咆哮。
"李院长,志远集团的研发投入去年全省排名第三..."这是校长助理小心翼翼的解释。
门突然打开,穿深灰色中山装的校长徐志鸿正要送客,迎面撞见陈志远,略显尴尬地咳嗽了一声:"陈董事长,久等了。"
办公室墙上挂着的"厚德博学"书法横幅有些歪斜,陈志远顺手扶正。茶几上的茶已经凉了,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,显然泡好很久没人动过。
"徐校长,我就直说了。"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一个U盘插入电脑,投影幕布亮起,显示出一组数据图表,"贵校近三年毕业生,进入制造业的不足15%,而其中留在本省的更不到一半。"
徐校长推了推老花镜,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:"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,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想的人才..."
"这正是我想谈的。"陈志远切换幻灯片,画面变成志远研发中心的照片——几个年轻人正在调试一台机器人手臂,"这些是省内三所高校的毕业生,他们设计的柔性生产线让效率提升了40%。"他停顿一下,"但这样的人太少了。"
窗外传来学生广播站的声音,正在播报校园招聘会消息。徐校长起身关窗,秋风吹动他花白的鬓角:"陈总,你知道我们机械学院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哪了吗?"不等回答,他自问自答,"美国、德国、上海,最差也是去国企。没人愿意去乡镇企业。"
"乡镇企业?"陈志远笑了,掏出手机拨通视频电话,"徐校长,不如先看看我们的'乡镇车间'?"
画面里,张建军戴着安全帽站在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旁,背后是银灰色的巨型机械臂和穿梭的AGV小车。"陈总,德国客户正在参观数字化车间,要打个招呼吗?"镜头转向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,其中一位正用生硬的中文说:"令人惊叹!比慕尼黑工厂更先进!"
徐校长的茶杯悬在半空,茶水微微晃动。他放下杯子时,陶瓷与玻璃桌面碰撞出清脆声响:"这是...在江东县?"
"距离贵校37公里。"陈志远关闭视频,"徐校长,今天我来不是要人,而是想设立'志远创新奖学金',资助优秀学生做有实际价值的研究。"他取出一份文件,"获奖者将获得企业导师和实验室支持,毕业后去留自由。"
徐校长翻到文件最后一页的预算数字时,眉毛不易察觉地跳了一下。那个数额足以资助整个机械学院三年的学生竞赛。
"我需要和党委商量..."校长的话被敲门声打断。
进来的是个满脸青春痘的男生,手里捧着个奇怪的装置:"校长,我们'启航队'的智能分拣机做出来了!"他兴奋地按下开关,装置发出刺耳的摩擦声,几个塑料零件卡在传送带中间动弹不得。
陈志远蹲下来检查:"光电传感器位置偏了5毫米,另外传送带张力需要调整。"他从口袋里掏出多功能工具刀,三两下拆开外壳。五分钟后,装置顺畅地将不同颜色的塑料块分拣到对应容器中。
男生瞪大眼睛:"您...您也懂这个?"
"我二十年前在知青点,用废拖拉机零件做过类似的。"陈志远笑着递过名片,"有兴趣暑假来我们工厂看看真正的分拣线吗?"
男生读着名片突然结巴起来:"您...您是志远集团的...我投了简历但被拒了,他们说我只懂理论..."
陈志远和徐校长交换了一个眼神。窗外,梧桐叶飘落在"厚德博学"的横幅上。
三天后,五辆大巴车浩浩荡荡开进志远工业园。徐校长带着各院系领导和三十名尖子生走在最前面,后面跟着扛摄像机的校报记者。陈志远亲自在门口迎接,递给每人一个安全帽和一本装帧精美的《志远技术白皮书》。
"我们分组参观。"陈志远对着麦克风说,声音在空旷的厂区间回荡,"第一站是传统生产线,第二站是数字化车间,最后是研发中心。"他特意看了眼机械学院的李院长——那天在校长办公室咆哮的老教授,"各位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任何设备检查。"
李院长冷笑一声,径直走向一台正在组装的洗衣机内筒。他蹲下来用随身携带的游标卡尺测量焊缝厚度,又检查了电机固定螺栓的扭矩标记。随着参观深入,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,在某台自动化焊接设备前驻足良久,甚至掏出笔记本记录起来。
"这台机械臂的轨迹算法很独特。"李院长指着正在灵活焊接的机器人,"不像主流厂家的预设程序..."
"是我们与西安交大联合开发的。"张建军接过话茬,"算法作者是他们的博士生,现在就在我们研发部。"他朝控制室招招手,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腼腆地点头致意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