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风总括
心主宰惊,肝主宰风,当心热与肝风并作时,就会引发急惊风。若小儿平素体质虚弱,因治疗急惊风用药过猛,就可能转变为慢惊风。还有在吐泻之后引发的,则称为慢脾风。急惊风属于阳证,有实症的表现;慢脾风属于阴证,有虚证的特征。慢惊风属于半阴半阳之症,对于其中的虚实寒证,必须详细辨明。
【注释】心藏神明,所以心病主要表现为惊;肝属木,所以肝病主要表现为风。但凡小儿心热且肝阳过盛,一旦受到惊吓、感受风邪,那么风火相互交搏,必然会发作急惊风之症。如果小儿平素禀赋不足,或者因治疗急惊风用药过于峻猛,突然损伤元气,常常会导致病情转变为慢惊风之症。另外还有因为长时间的吐泻,致使中气严重虚弱,脾土衰弱,肝木乘虚而内生惊风,这种情况被称为慢脾风。这三种病症的致病原因各不相同,所以所表现出的症状也不一样。急惊风属阳证,必然会有阳热过盛等实证的表现;慢脾风属阴证,必然会有阴冷不足等虚证的特征。至于慢惊风刚开始发作的时候,阴阳还没有过度损耗,或者是由急惊风传变而来,其中常常伴有夹痰、夹热等症状,所以属于半阴半阳之症,不像慢脾风是纯粹的阴证疾病。
治疗时必须详细分辨虚实寒热,以此进行治疗,这样才不致出现失误。
惊风八候
惊风有八候,分别是搐、搦、掣、颤、反、引、窜、视。肘臂的伸缩动作叫做搐,十指的一开一合呈现出搦的状态。如同相互扑击的态势称为掣,头和肢体像摇铃般晃动就是颤。身体向后仰,头部向后的情况为反张,两手做出类似开弓的动作是引。眼睛直视,常似发怒的样子称作窜,眼睛盯着物体目不转睛就是视。对于这些症状,从内外、左右来区分顺逆,急惊风与慢惊风在这方面的判断都相同。
【注释】八候指的就是搐、搦、掣、颤、反、引、窜、视。搐指的是肘臂的伸缩;搦是说十指的开合;掣形容肩头相互扑动;颤表示手足像摇铃一样晃动;反是指身体向后仰;引是两手如同开弓;窜即眼睛直视且似发怒;视则是眼珠露出且转动不灵活。关于搐,以男左手、女右手,男孩大指在外,女孩大指在内为顺,反之则为逆。这些症状在急惊风、慢惊风都会出现,无论虚实并无差异,医者务必牢记。
通关急救法
惊风出现抽搐且神志昏迷,是因为痰液壅塞、气机阻滞在心胸部位。此时应赶紧用通关散吹入鼻中,若没有喷嚏反应则病情凶险,有喷嚏则可存活。
【注释】惊风抽搐时,必然会有神志昏迷的情况,这都是由于痰液壅塞、气机阻滞,郁结在胸中所导致的。应立即使用通关散吹入小儿鼻内,如果没有喷嚏反应,往往难以救治;若有喷嚏,需仔细分辨其病症属于表症、里症,还是虚症、实症,然后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。
通关散
半夏(生用)、皂角、细辛、薄荷(各药用量相等)
将以上药物共同研磨成细末,用细笔管取少许吹入鼻内。
急惊风
急惊风有的是因眼睛看到异物、耳朵听到异声,致使心神受扰、气机紊乱而发作;有的是由于心肝火盛,又被外界风寒郁闭,气血不得宣通而引发;还有因痰热过盛引动内风所致。发作时多表现为突然壮热、烦躁急促,面红嘴唇红,痰涎壅塞、呼吸急促,牙关紧闭,大小便不通,脉象洪数。对于急惊风,因异物致惊的,用清热镇惊、安神镇惊之法,可选用镇惊相关方剂及至宝丹;痰盛的用牛黄丸攻痰;热极的用凉膈散清热。病情较轻的,采用平和治法,风热的用羌活散,肝热的用泻青丸,痰热并见的用清热化痰汤,心经有热的用导赤散和凉惊丸。
【注释】急惊风这一病症,有的是因为眼睛接触异物、耳朵听到奇怪声响,导致神气耗散、气机紊乱而发生;有的是由于心肝火旺盛,外部被风寒郁闭,气血不能通畅运行而产生;有的是因为痰热极其强盛从而引动内风。此病症大多突然发作,出现壮热、烦躁急促,面红嘴唇红,痰壅塞、气急促,牙关紧闭,大小便不通畅。牙关紧闭,就是牙齿紧紧咬合不能张开。大小便不通畅,指大便干结、小便涩滞难排。脉象洪数,意味着体内有阳热之象。因接触异物导致惊吓引发急惊风的,用清热镇惊汤、安神镇惊丸来治疗。火邪郁闭引发肝风的,用至宝丹治疗。痰邪强盛导致惊风的,用牛黄丸攻下痰邪。热邪极盛引发肝风的,用凉膈散清热解邪。
病情不太严重的,就采用平和的治疗方法。属于风热的,用羌活散治疗;属于肝热的,用泻青丸治疗;痰邪与热邪并存的,用清热化痰汤治疗;心经有热的,用导赤散、凉惊丸治疗。临床医生必须仔细审辨后选用合适方剂。
清热镇惊汤
柴胡 薄荷 麦冬(去心) 栀子 川黄连 龙胆草 茯神 钓藤钩 甘草(生) 木通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