拭口(附下胎毒法)
给新生儿擦拭口腔,应该采用用胭脂的方法,将口腔秽物清理干净,才能避免口腔疾病的发生。古人说婴儿未啼哭前要先取出其口中秽血,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洞察其中的真实情况。
【注释】婴儿刚刚出生时,要用柔软的棉布裹在手指上,擦拭干净婴儿口中的不洁之物,接着用胭脂蘸取茶的清液,擦拭婴儿的口腔、舌头、牙齿以及脸颊内侧,如此一来,就能防止各种口腔疾病的产生。
古人讲:孩子还没啼哭的时候,要先取出其口中的秽血。这是古人没有详细深入地观察了解实际状况。胎儿在胞胎胎膜之中,依靠脐带获取养分来生长,胞胎里面全是和谐的精气,处于生长、蒸发、变化的状态,并没有形成血脉,胎儿口中的血,又从哪里来呢?这种说法没有依据,不能当作准则。
甘草法
用甘草来处理新生儿状况的方法,自古以来就备受称道。甘草能化解多种毒素,性味平和。将甘草浓煎后,频繁让婴儿吮吸服用,可避免胎毒在其腹中蕴积。
【注释】甘草味道甘甜、性质平和,是能调和五脏、解除百种毒素的药物。无论四季,也无论婴儿体质虚实,皆可使用。取与婴儿中指一节等长的甘草,用水煎成浓汤,用棉花缠绕在手指上蘸取甘草汤,让婴儿吮吸,这样婴儿体内的胎毒就能自然化解。
黄连法
若小儿向来禀受胎热,热毒蕴积在体内,黄连之法最为灵验。将黄连用水浸泡出浓汁,滴入小儿口中,待其脐部排出胎粪,胎毒就会随之清除。
【注释】黄连是清热解毒的关键药物。但凡在夏季,以及其他时节发现小儿有胎热之象,担心热邪在体内蕴积引发其他病症,所以适合使用黄连。需要取几块黄连,捶碎后用开水浸泡出汁,时不时往小儿口中滴入,以小儿排出脐部胎粪为标准,这样小儿体内的胎毒就能得到化解。
朱蜜法
朱蜜这一方法可镇定心神、利于肠胃,在清热防惊方面功效显着。对于胎热便秘的情况都适用,但如果小儿禀赋怯弱,使用时要谨慎。
【注释】朱砂能够镇心安神、平定惊厥,还能祛除邪气;蜂蜜可以解毒、润滑肠道,更具备清热的作用。一个重镇安神,一个润肠清热,二者配合功效非凡。对于有胎热且大便秘结的小儿,四季都可使用朱蜜之法。取像大豆粒般大小的朱砂,研磨细碎后用水飞法处理,再与炼好的蜂蜜搅拌均匀,用乳汁化开后给小儿服下,这样效果最佳。只是对于那些天生体质过于虚弱的小儿,不适合使用此方法。
豆豉法
对于体质怯弱的小儿,豆豉法有很好的宣发胎毒功效。若小儿在冬季出生,也适宜用此方法。把豆豉煎成浓汁,让小儿当作乳汁品尝几口。
【注释】淡豆豉是具有轻清发散、宣通透达作用的药物。但凡体质较为怯弱的小儿,或者是在冬季出生的小儿,想要解除胎毒,只需将淡豆豉煎制成浓汁,给小儿喂上三五口,胎毒自然就能得以发散。
断脐
婴儿脐带剪下后应立即烙脐,脐带长度男女以六寸为宜。烙脐后采用灸法可防止风邪侵袭,用胡粉封脐能避免湿气。
【注释】婴儿刚出生时,先将剪刀在火上烘热,然后剪断脐带。接着用火器围绕脐带进行烙治,脐带长度以六寸为标准,不能过长或过短,过短会损伤脏腑,过长则会损伤肌肤。烙完后,把烙脐饼子放在脐上艾灸,防止风邪从外部侵入,随后用胡粉散敷在脐带处,再用柔软的绢布和新棉花包扎起来,避免尿液浸湿和风邪侵入。如果没有准备好这些药物,就用一块细细的熟艾绒,按照前面的方法包扎。
胡粉散:
胡粉、甑带灰、干姜、白石脂、棉灰(各取等量),麝香(少许)。
将以上药物共同研磨成细末,每次使用一钱,敷在脐上并包扎好。
烙脐饼子:
豆豉、黄蜡(等量),麝香(少许)。
先把豆豉和麝香研磨均匀,再熔化黄蜡,根据肚脐大小搓捻成饼状,供艾灸时使用。
浴儿
给婴儿洗澡适宜用五枝汤,无论冬夏,水温都要调节得当。在五枝汤中加入猪胆汁,既能去除婴儿身上的污秽,还能滋养肌肤,预防生疮。
【注释】婴儿断脐后第三天洗澡,这个方法由来已久,目的是去除婴儿身上的污垢。洗澡时,必须选择没有风且封闭的地方,洗澡时间要适度,不能让婴儿长时间待在水中。冬天要防止婴儿受寒,夏天要避免婴儿受热。
制作五枝汤的方法是,用桃枝、槐枝、桑枝、梅枝、柳枝一起熬煮成汤,再加入猪胆汁,这样可以去除婴儿身上的污垢,而且能够滋润婴儿的肌肤,使婴儿不会长胎疮。
藏胎衣法
收藏婴儿胎衣时,要用新瓶子,用布帛缠绕瓶口,将其埋在天德、月空方位的边缘处,选择向阳且地势高而干燥的地方,掩埋要严实。如此能让孩子少生病,寿命绵长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