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邪引发的病症,通常会出现半身不遂,或者仅两臂不能活动,仅两臂不遂的这种情况属于痹病。脉象微而数,这是中风所导致的。
【注释】关于风病,《内经》论述得已经很详尽了,但常常与痹病合并讨论,后人容易混淆,所以仲景再次强调说:风邪引发的病症,一般会出现半身不遂,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偏枯;或者仅两臂不能活动,这并非中风,而是痹病。因为痹病属于阴病,脉象大多沉涩;风病属于阳病,脉象大多浮缓。如今脉象微而数,这是中风导致的。其脉象微,表明正气虚弱;数,表明邪气强盛。所以中风之人,因体虚而招致风邪的,没有不出现微弱脉象的。因热而生风的,没有不出现数急脉象的。
【集注】沈明宗说:这是区分中风与痹病。风邪引发的病症,不是伤及卫气,就是侵犯营气,所以会出现半身不遂,意思是半身的气受伤而不能正常活动。如果只是两臂不能活动,这就是痹病。痹,就是闭塞的意思。指的是某一关节的气闭塞不通,导致麻木无知觉。通过诊脉,必然是微而数。微,是阳气虚弱;数,是风邪所致的数脉。这是中风导致的,意思是风邪乘虚而入,然后导致半身不遂。
寸口脉象浮而紧,紧主寒邪,浮主风邪,风寒之邪相互搏结,邪气停留在皮肤。荣分脉象浮缓,是经络中的血液亏虚;卫分脉象浮缓,是经络中的气空虚。贼邪留滞而不泄,邪气或在左边或在右边,受邪之处的经脉松弛,正气所在之处就会拘急,正气牵引着邪气,导致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。邪气在络脉,会出现肌肤麻木不仁;邪气在经脉,就会身体沉重难以举动;邪气入腑,就会神志不清、不认识人;邪气入脏,就会舌体僵硬难以言语,口角流涎。
【按语】“寸口脉浮而紧,紧则为寒,浮则为虚,寒虚相抟,邪在皮肤”这五句与本条上下文义不连贯,应当放在后一条的开头。后一条“寸口脉迟而缓,迟则为寒,缓则为虚,荣缓则为亡血,卫缓则为中风,邪气中经”这六句也与该条上下文义不连贯,应当放在本条开头,这样文气才连贯,必定是简册错置。其中“浮者血虚”一句,必定是衍文。“浮则为虚,寒虚相抟”中的两个“虚”字应当是“风”字,这是传抄错误。
【注释】中风虚邪的脉象,都应当是浮缓,因为浮主风,缓主虚。荣分出现缓脉,是经络中的血液亏虚;卫分出现缓脉,是经络中的气空虚。大概邪风侵袭人体,没有不是因为经络血气空虚而乘虚而入的。贼邪留滞而不消散,留在左边则病在左边,留在右边则病在右边,邪气浅在则病在经络,邪气深入则病在脏腑。邪气在络脉,就会导致肌肤麻木不仁;邪气在经脉,就会导致身体肢体偏重,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。邪气入腑,就会导致九窍闭塞、神志不清、不认识人;邪气入脏,就会导致舌体僵硬难以言语,口唇松弛、口角流涎。
寸口脉象迟而缓,迟主寒邪,缓主虚。荣分脉象缓是血液亏虚,卫分脉象缓是中风。邪气侵袭经脉,就会出现身体瘙痒、起瘾疹。如果心气不足,邪气侵入,就会出现胸满、气短。
【按语】“寸口脉迟而缓,迟则为寒”中的两个“迟”字应当是“浮”字,“寒”字应当是“风”字,这样文义才清晰明了,而且迟脉和缓脉不会同时出现,必定是传抄错误。
【注释】上一条阐述了虚邪贼风引发的病症,这一条阐述了荣卫感受风寒引发的病症。寸口脉象浮而紧,紧主寒邪,浮主风邪,风寒之邪相互搏结在体表,郁滞在皮肤经络,就会使人身体瘙痒,出现瘾疹。如果这个人的心气不足,即心胸之气不足,邪气侵入心胸,所以会使人胸满、气短。
寸口脉象沉而弱,沉主病在骨,弱主病在筋,沉表示病在肾,弱表示病在肝。出汗后进入水中,水寒之气伤及心脏,就会引发历节病,出现黄汗,所以叫做历节。
【注释】寸口脉象沉而弱,表明肝肾之气不足。因为肝主筋,肾主骨,肝肾不足,筋骨就会痿软松弛,一旦受到风寒湿邪侵袭,就会在筋骨关节交会之处发病。人在出汗时,腠理开泄,风邪尚且容易侵入,何况进入水中洗浴,怎么能不受到寒邪侵袭呢。水寒之气伤及心脏,心主汗,汗郁积成湿,所以风邪偏胜会引发历节病,湿邪偏胜会出现黄汗。
【集注】赵良说:肾主水,骨与肾相合,所以脉象沉,表明病在骨。肝藏血,筋与肝相合,血虚则脉象弱,所以病在筋。心主汗,出汗后进入水中,汗液被水阻滞,水与汗相互搏结,积聚形成湿邪,时间久了化为热邪,湿热相互熏蒸,所以历节病会出现黄汗。
过食酸味会损伤筋,筋受伤就会松弛,叫做泄;过食咸味会损伤骨,骨受伤就会痿弱,叫做枯;枯和泄相互结合,叫做断绝。营气不通畅,卫气也不能单独运行,营卫都虚弱,三焦失去统御,四肢得不到营养,身体消瘦,唯独足部肿大,出现黄汗,小腿发冷,假如伴有发热,就是历节病。患有历节病,关节不能屈伸,疼痛,用乌头汤主治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