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梁城外。
初冬的寒风掠过饱经战火的城垣,卷起残留的硝烟与尘土。然而,今日的汴梁城却焕发出一种久违的、近乎沸腾的生机。城楼上,崭新的宋字旗帜与饱经沧桑的旧旗一同飘扬。城门大开,黄土垫道,清水泼街。无数汴梁百姓扶老携幼,自发地涌出城门,沿着官道两侧翘首以盼。他们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,但眼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火焰,那是重见天日的狂喜,是对故国君王归来的无尽期盼!低低的议论声、压抑的啜泣声、孩童好奇的询问声,汇聚成一股巨大而压抑的声浪。
“听说了吗?官家…官家真的要回来了!”
“苍天有眼啊!终于盼到这一天了!”
“岳帅呢?岳帅怎么样了?没有岳帅,哪来的汴梁光复啊…”
“小声点!官家圣驾快到了!”
人群的最前方,张宪、王贵等岳家军将领,率领着所有能站立的将士,列成严整的军阵。他们甲胄虽经清洗,依旧带着战火的痕迹,许多士兵身上还裹着渗血的绷带。但每个人的腰杆都挺得笔直,眼神坚定而肃穆。张宪手捧一个蒙着黄绸的托盘,上面放着汴梁城门的钥匙和象征汴梁留守的印信。他们身后,是一面虽残破却依旧猩红夺目的“岳”字帅旗,在寒风中猎猎作响,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朱仙镇血战的惨烈与荣耀。
“来了!龙旗!是陛下的龙旗!!” 眼尖的人发出激动的呼喊!
只见官道尽头,烟尘微起。一面崭新的明黄龙旗率先映入眼帘,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!紧接着,是一队队玄甲精骑开道,马蹄踏在黄土路上,发出沉闷而威严的声响。队伍中央,赵桓一身玄色常服,外罩御寒的黑色大氅,骑乘着神骏的“乌云踏雪”,缓缓而来。他面容沉静,眼神深邃,扫视着这座魂牵梦萦又饱经沧桑的故都,胸中激荡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。宗泽的遗志,宗颖的坚守,岳飞的鲜血,汴梁百姓的苦难…所有的一切,都凝聚在这座城池之上。
“陛下万岁!万岁!万万岁!!”
当龙旗清晰可见,当赵桓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,压抑了太久的情绪如同火山般轰然爆发!震天动地的“万岁”声浪直冲云霄!无数百姓泪流满面,匍匐在地,用最虔诚的姿态迎接他们的君王归来!许多老人哭喊着“官家”,声音嘶哑,仿佛要将靖康以来所有的屈辱和思念都宣泄出来!
赵桓勒住战马,翻身而下。他拒绝了亲卫的搀扶,一步步走向跪在最前方的张宪、王贵等人。寒风拂过他坚毅的面庞,也拂过将士们染血的战袍和百姓们饱经风霜的脸。
“臣等!恭迎陛下圣驾!万岁!万岁!万万岁!!” 张宪双手高举托盘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,虎目含泪。
赵桓的目光扫过张宪、王贵,扫过他们身后那些伤痕累累却依旧挺立的将士,最终落在那面残破的“岳”字帅旗上。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:
“平身!”
“谢陛下!” 众人起身。
赵桓走到张宪面前,并未立刻去接城门钥匙,而是伸出双手,郑重地扶起张宪和王贵。他的手触碰到张宪臂膀上厚厚的绷带,感受到那下面尚未愈合的伤口。
“张宪,王贵,诸位将士…” 赵桓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感念,“光复汴梁,功在社稷,彪炳千秋!朕…代天下黎民,谢过岳帅!谢过诸位忠勇将士!此战之功,朕永志不忘!” 他环视全场,声音陡然拔高,如同龙吟,响彻天地,“岳家军!乃我大宋之脊梁!乃朕之肱骨!凡战死汴梁城下之英烈,皆入忠烈祠,永享国祭!凡生还者,官升三级,厚赐田宅!朕在此立誓,必不负忠魂!必雪靖康耻!复大宋万里河山!”
“陛下万岁!岳帅威武!大宋万胜!!” 将士们的热血被彻底点燃!嘶吼声震得城楼都在颤抖!百姓们也跟着高呼,声浪一浪高过一浪!
赵桓这才接过张宪手中的城门钥匙和印信,高高举起,向全城军民示意。随即,他转向那面“岳”字帅旗,神色庄重,深深一揖!
“迎岳帅旗!入城!”
“迎岳帅旗!入城!!” 命令被层层传递。
在无数军民含泪的注视下,那面象征着无上功勋和惨烈牺牲的猩红帅旗,在赵桓龙旗的引领下,被岳家军将士簇拥着,缓缓通过洞开的城门,进入这座刚刚浴血重生的故都!龙旗与帅旗,在这一刻交相辉映,共同宣告着大宋在汴梁的浴火重生!
汴梁,原留守府(现靖难行在)。
府内弥漫着浓重的药味,气氛却比往日多了几分肃穆与期盼。赵桓屏退了大部分随从,只带着洛九针和丁九,在张宪的引领下,快步走向岳飞养伤的内室。
榻上,岳飞依旧昏迷,脸色苍白如纸,呼吸微弱,唯有眉头紧锁,仿佛在昏迷中依旧承受着巨大的痛苦。那支致命的箭簇虽已取出,但伤口附近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祥的青黑色,显然余毒未清。枕边,那份擢升他为枢密副使、少保、武昌郡公的诏书,以及汴梁百姓供奉的平安符和野花,静静陪伴着他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