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想到,盯上自己庞大家业的是一个远隔重洋,八竿子打不着的小保险销售员。
而且打的还是将整个岩崎家囫囵吞下的算盘……
“嗷呜~嗯!这个烧鸡真不错,皮脆肉酥,好嗤……”
“唔唔~这个熏糕也不错,大叔你尝尝。”
“哐哧哐哧~哐哧哐哧~”
返回苏市的绿皮小火车上,孟浪和小雨两人正吭哧吭哧的对付着上车前买来的各种当地小吃。
“寂静岭”基地远离人烟,位置偏僻。
几乎是登山徒步走了一路,两人都有些饥肠辘辘,此时吃的那叫一个香。
孟浪也不差钱,直接订了一间高级软卧包厢,桌上是各种美味小吃,窗外是疾驰而过的沃野良田,倒也别有一番滋味。
再加上这次的实验效果远超自己预料,可以说大大提高了“潘多拉计划”的成功率,这让他心情大好。
不过吃着吃着,他就察觉桌上的食物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……
看着小仓鼠一样将自己的小嘴塞得满满当当,愣是将足够四个人吃饱的各种小吃和食物消灭了一大半的小雨,孟浪脸上先是有些错愕,旋即反应过来。
很明显,之前的“精神同频”也不是个省蓝的技能。
看小雨这食量,技能施展过程中的大脑神经活跃程度,只怕是不下于“大脑超频”。
回想起之前行动间几乎“同频”的两个小女孩,孟浪很好奇,同时掌握了两种超级技能的小雨,如今的大脑开发程度到底到了何种地步?
有“神族”这个大敌在侧,他现在也算是小半个神经学专家,自然也尝试过对小雨身上可能存在的“基因编辑技术”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猜测解析。
作为人体神藏,大脑总计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,这些细胞构成了决策中枢——神经网络。
从孩童时期开始,我们的每一次学习和思考,其实都是在锻炼神经元细胞相互“链接”,从而构成各种神经网络回路,而记忆,则是帮助我们更加熟练的调用这些神经网络。
诸如一加一等于2这种简单题,普通人都可以用十分简单的神经元网络快速得出答案。
但是,为什么一加一等于2,如何证明一加一等于2,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都可以拆成两个素数之和,继而引申出哥德巴赫猜想……
这思维导图就不是普通人建立的普通神经回路可以解决的了。
对于这种相对复杂的问题,大脑会调用更多的神经元参与运算,同时扩展出更多更复杂的神经分支回路来解决问题。
因此同样是一加一等于2,普通人和天才的大脑给出的反馈截然不同。
但是,这种能够后天训练培养的神经网络复杂程度,只能用来区别普通人和努力型的天才。
神经元细胞的“活跃度”……这才是天赋型天才和普通天才之间难以逾越的先天鸿沟!
如果将人类的大脑类比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(CPU),那么神经网络就类似处理器架构,而神经元的“活跃度”则相当于CPU主频。
同样是处理器,你一个KHz的,怎么跟人家GHz的比?
你当然可以通过调整不断优化你的架构提升性能,但先天因素决定你无法更改你的主频,即便是强如爱因斯坦,也无法摆脱这种先天桎梏。
而弟兄们开发的“大脑超频”,其实就是一种刺激大脑短暂提升神经元活跃度,进行CPU超频的特殊技能。
理论上来说,神经元细胞本身活跃度越高的,掌握这种技能的难度就越低。
以小雨掌握这门技能的夸张速度,恰恰说明了小雨的神经元活跃度异于常人。
以此类推,所谓的“精神同频”,大概就类似“CPU互联”,顶多是加个wifi技术把有线做成无线。
至于在此基础上的“小雨妹妹”计划,那就是CPU多核技术路线了……
小雨博士,这是在突破人脑极限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啊……
嗯……
孟浪摸着下巴陷入沉思。
为什么“小雨妹妹”计划要用克隆体,因为克隆体与本体的脑波频率最为接近,相当于同根同源,同频起来自然最为简单,整合效率也最高。
但为什么小雨跟那个小玉也能达到如此高的“同频”效果?
这是不是更加说明了,小雨和小玉,也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根同源?
莫名的,孟浪脑海里就浮现这样一副画面……
昏暗的地下实验室内,穿着白大褂的林海棠正在对一团被捕获的,暗红色的,蠕动着的分叉神经簇小心翼翼的切片。
而在她的身后,则是一个个漂浮着各种年龄段婴儿的克隆培养皿……
“大叔,我是不是吃太多了?”
见孟浪一直脸色古怪的盯着自己,小雨有些不好意思的松开咬了一半的鸡腿。
“不是,小雨……关于这次的行程,难道你就没什么想问的?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